歷史走廊
繁體 簡體 RSS feed | | 轉寄

〈明清天主教〉

文◎lk

十六世紀的改教運動,披露天主教的腐敗,並帶來基督教與天主教的分裂。但對天主教卻有一種很好的改革,耶穌會就是其一清流。耶穌會不僅帶來一些改革,並且很重視將福音傳到外邦。而將天主教傳入中國,最有名的是耶穌會士利瑪竇。

利瑪竇初到中國時,入境隨俗,他穿起和尚的袈裟,設法傳福音。然而沒多久他發現,和尚在中國人的地位其實蠻低的,沒有多少人理會他這個洋和尚。在苦心研究後,他發現儒者才是中國被尊崇的人。若要有效地跟中國人接觸,打入對中國社會有影響力的知識與統治階層,就必須瞭解孔孟學說、熟讀四書五經。於是改弦易轍,他便身穿儒服,苦學中文,結識學者名流,並嘗試與之對話。

利瑪竇研究當時中國文化的顯學「宋明理學」,發現這是一種無神的學說,基督信仰無法切入。在他研究到先秦原始儒家時,發現孔子尊崇的「天」,實在是接近一種有位格的上帝。找到這個切入點時,他開始用先秦儒家來壓制宋明儒家。並讓中國士大夫正視自己文化的缺陷,需要基督信仰來「補儒」。從而達成基督信仰取代儒家信仰的「超儒」境界。

當年耶穌會的會士訓練極為嚴苛。一個完整的會士訓練要經過十五年,除了基督信仰該具備的知識外,人文、自然科學都少不掉。以致於當這些極端優秀的會士進入中國時,自然而然地將西方最強的科技與思想帶進來,因此吸引不少中國提倡改革的知識份子。明末清初的中國知識份子故從之學到不少東西。繼會士利瑪竇之後,第二有名的會士就是湯若望,他甚至成為第一位傳教士被朝廷聘用的欽天監(天文台長)。在這些耶穌會士努力下,天主教在中國得到盛大空前的發展。

在明朝末年,耶穌會士並獲得進出禁宮的自由,可以向后妃傳道。當時皇太后、皇后、太子都受洗入教。永曆帝甚至也曾參與彌撒。當明朝要滅亡前,皇太后還向教皇求援,不過歐洲卻沒有提供任何援助。

到了清初,皇帝對天主教仍採優容政策,讓教士依然在宮內任職。然而卻發生件大事「禮儀之爭」,使得整個天主教傳教工作開始發生問題。

「禮儀之爭」的問題,簡單的說就是基督徒可不可以尊崇孔子與祭祀祖先!其實這個問題到現今,對於知識份子還是不小的問題。儒家學說對於中國社會和文化是最重要的基礎,不容置疑。不祭孔者,就沒資格參加科舉考試、不能做官、、,相當於「不忠」。不祭祖者,則是「不孝」,可受萬人的唾罵。

利瑪竇其實早就知道這件事。但是因為他把儒家推到「先秦原始儒家」,而非「宋明理學」,因此他認定「祭祖祀孔」不能算是宗教行為。但是除了耶穌會之外,此時還有很多其他差會也進入中國。彼此間發生不少競爭與敵意。於是乎另一些人(如道明會)反對耶穌會縱容中國信徒祭祖祀孔的拜偶像活動,竟上書教皇,請之裁示。1704年教皇革利免下令全面禁止中國的信徒進孔廟、祠堂、上墳、、等,所有與祭祖祀孔相關活動。這個禁令傳到皇帝耳中,使得中國皇帝康熙大為震怒!!他認為遠邦的小教祖,膽敢破壞中國傳統的禮儀,竟管轄權拓展到自己的臣民,僭越中國皇帝的地位,豈不是一種挑戰?因著「禮儀之爭」,使得康熙因此下了禁教之令。

接著是雍正大帝,他本來就對天主教沒有好感,加上天主教會士曾介入他與他的兄弟爭奪皇位裡,故他亦是下令禁教。甚至中國人信基督教,一律處以死刑。

乾隆與之後繼位的皇帝也都下令禁教。天主教在中國的黃金時期終告結束。實在可惜!!

回首頁|前期文章索引 « 上一篇|下一篇 »